家里有个活泼的宝宝,总是好动,即便看动画片时也是手脚不断;一瞬间没看住,就上了窗台。这让许多爸爸妈妈感到头疼:宝宝是不是患了“儿童多动症”?北京安靖医院的郑毅教授提示爸爸妈妈留意,儿童多动与多动症是有差异的。
“不动”的多动症常被爸爸妈妈疏忽
郑教授说,有的孩子“不动”也是多动症。最新观点以为,多动症的中心问题是留意力不会集,多动是次要的,即便没有身体多动的外在体现,只需留意力不会集的问题长时刻而显着,也应留意是否有多动症的可能。这种“不动”的多动症特别具有隐蔽性,往往不被爸爸妈妈们发现。
据郑毅教授估计,在我国14岁以下的3亿儿童中多动症患儿约有1000万,得到及时和正确诊治者不到10%。假如宝宝患有多动症却又没有得到正确确诊和合理医治,将来孩子还会发生厌学等问题,所以需求前期辨认与防治。
多动症患儿:男孩多于女孩
多动症是指儿童体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显着的留意力不会集、活动过多、固执激动和学习困难等主要特征的一组归纳征,是颇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由于病因尚不清楚,所以临床体现多样。
多动症一般在6岁前起病,患病者男孩多于女孩,确诊主要依据教师及爸爸妈妈提供的病史、临床体现形式和心思检验结果。郑教授说,我们能够把人的大脑的额叶皮质比喻为大脑的首席执行官,担任筛选、调节各种输入的感觉信息。正常情况下,这个“总分类机”吸收信息后,将它们进行归纳,然后发送到适宜的中心。这一切在一瞬间就可完成。而多动症患儿的这个首席执行官不够活泼,因而,他的大脑就缺少正常稳定的排序、分类、按捺、聚集的才干。由于成堆的感觉信息没有被分类,这个人就好像被一股奔涌的洪水所操控。
两大规范区别宝宝是淘气还是患病
怎样才干找出多动症与这些偶然的症状之间的不同呢?这要依据强度与时刻。许多儿童,尤其是男孩都体现出激动的行为,如冒险、寻觅影响等,但多动症患儿所体现出的激动行为强度要比正常儿童大得多,以至于他们没有时刻来检讨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别的就是留意力会集的时刻。许多爸爸妈妈和教师不知道孩子的有用留意时刻有多长,误以为课时规定为“45分钟”,孩子就应该能会集留意力至少“45分钟”,但是,科学的研讨证明,孩子的有用留意时刻很短,而且极易受影响。
一般情况下有用留意时刻:5—7岁,15分钟;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大于12岁可达30分钟以上。但年龄、发育情况、躯体要素、教育方法和影响物别致性均可影响孩子的留意力。
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有这几点形成的
郑教授分析,引起多动症的原因许多,目前仍无结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
1.精力发育受损或老练延迟。此类儿童行为较天真,动作蠢笨,协调性差。孩子的母亲在孕期或围产期时并发症较多。
2.遗传、本质要素。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多动;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世后好哭,入眠困难,进食欠好,难以照料。
3.生物化学及代谢要素。经很多研讨证明,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一种神经介质,起传递大脑信息的效果,是与精力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更新较慢;也有研讨发现,维生素缺少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造成的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
4.金属元素中毒。铅中毒是比较盛行的理论,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孩子都多动,所以这一要素还有待进一步研讨。
5.社会、家庭、心思要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决裂的家庭、爸爸妈妈性格不良、意外精力影响等都易导致儿童留意力不会集、多动。
九种体现可判别儿童多动症
郑教授列出九种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体现,供家长们参阅。
1.需求安静的场合,他却难以安静,常动个不断。
2.容易兴奋和激动。
3.留意力难以会集,极易搬运。
4.干事常有始无终。
5.话多,好插嘴或喧哗,常搅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6.难以恪守团体活动的次序或纪律。
7.心情不稳,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当即得到满意,不然就会发生心情反应。
8.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妨碍引起的。
9.动作较蠢笨,精细运动技能差。
郑教授提示家长,多动症的确诊是个归纳判别的进程。孩子的心思活动与成人显着不同,偶然呈现以上某种现象是很一般的。因而,假如发现孩子多动,必定要请儿童精力科医师进一步确诊。
医治多动症,除了药物还有家庭关系
郑教授以为,医治儿童多动症除了进行必要的药物医治外,家庭医治更为要害。据他分析,作为家庭体系中的一员,孩子出了问题,反映出家庭问题,如亲子关系不正常、家庭教育不科学等。一起,家里有多动症患儿,也常常会导致大人之间关系紧张。因而,在采纳防治措施时,其他家庭成员也应承受咨询。多动症是一种生理和心思缺陷,对待多动症患儿,首先应具有正确的哺育情绪,然后才干有用地付之举动。
1.合理组织组织孩子的日子,协助他制定家里以及校园关于行为、家务、作业的计划。
2.开始时规范要定得低一点儿,然后逐步提高。
3.给予孩子及时、经常、有力的反应。奖惩方法要因人而异,要做到的确有用,要以鼓励为主。
4.组织适度的体育活动,关于孩子过剩的精力以合理疏泄,并加强协调性练习。
5.加强校园和家庭的联络,既不轻视孩子,也不以有病为托言过火迁就孩子。
6.合理组织教育时刻和内容。
7.不要滔滔不绝,对孩子提出各项要求时句子要简略明晰。
热2018-09-13
热2018-09-19
热2021-01-22
热2018-09-06
热2020-06-15
热2019-05-05